新闻动态
缅方对中方鸣枪示警,中方做出强硬回应,救援队伍已经撤走了
“关注”我,更多精彩抢先看
“灾难面前,枪声为何比哭声更响?”这句话在近日的国际救援行动中响得格外刺耳。一场原本该是救人于水火的善举,却转身沦为信任的试金石,让人无法不感到失望甚至心寒。2025年4月的缅甸,7.9级地震将这个国家的部分地区变成了废墟。从断垣残壁到痛失亲人的哀嚎,到处都是灾难的印记。在这样的悲剧之中,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车队却遭遇了拍案惊奇的意外。
缅甸灾区的情况早已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。山体塌陷,河水倒灌,曾经的大街小巷被泥石流和尘土吞噬得不见踪影。当地的德昂族地区,许多人家甚至连当晚的月光都未能看见,屋顶早已被地震的巨力掀翻。中国救援队的到来,是灾区百姓难得的正向消息。这支队伍不仅携带大量的食品、医疗物资,还配备了监测设备,希望能第一时间救出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。
车队很显然抱着满满诚意。红十字标志和中国国旗双双悬挂——在人道救助领域,这应该是最醒目的宣言。国际法也十分清楚地指出,这类标志一旦挂出,救援车辆在应急状态下可享有“绝对优先通行权”和“免受威胁或阻碍”的待遇。先不谈复杂的法律条文,单从人性来说,这些救援者冒着余震风险,扛着烈日高温冲到灾区,谁忍心对他们鸣枪?
缅甸军方显然不这么想。据他们的说法,车队没有提前通报路线,还“无视灯光示警”,引发了士兵“战术性反应”。一声枪响撕裂了夜幕,让救援队陷入了一场尴尬的被误会之中。夜间调度本身就复杂,再加上缅甸军方与德昂民族解放军的交火已经持续了数日,前线士兵更加精神紧绷。这样的环境下,任何稍显异样的车辆恐怕都会引起高度戒备。当时现场的士兵或许真的不知该如何反应,最终选择了“鸣枪示警”。
但这事情不是你一两句话就能解释得清的。人性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于信任。如果看不到红十字标志和国旗,也许可以说夜间视线受限是一个原因;如果此前没有核实车队身份,可以说协调机制有漏洞;如果事发地点就在冲突边缘,那么指挥层面对安全形势的判断显然是出了错。可问题是,这些“如果”堆积在一起,已经让救援行动的努力显得有些徒劳。
毕竟类似情况并非头一遭。2010年海地地震时,联合国的救援队谁都想帮,却因协调不力被武装拦截;2018年印尼震区则追求“救援得有序”,结果国际队伍等签证等到天荒地老,最后索性撤离。这些脸面挂不住的闹剧,其实早就暴露出一个共同问题——救援行动不是你家厨房烧个热水,要么规范,该通报通报;要么敬重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来的勇士,而不是老按着枪口不松手。
缅甸军方的行为无疑给救援车队的前线努力浇了一盆冷水。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,中国队伍已经救出了几名被埋幸存者,还对多个临时救援点进行了卫生消毒。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切行动,按理说应该赢得尊重和合作,但回报却是在“怎么走”或者“该不该相信”的问题上绕圈。仔细这是多么奇怪的认知错位。以德报怨、以怨报德,这两种思维如果搅在一起,必然一地鸡毛。
事发地附近的种种迹象也让人忧心。从表面地震引发的灾难正在逐步缓解,受伤的民众正在医护的照料下安置,废墟上也已经传出清理的进展。但细看缅甸军方的态度,显然未来还有不少麻烦。一支赤手空拳的救援队,既不威胁士兵,也不干扰战争,竟然能因为“可能很危险”而遭到鸣枪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对于车辆身份的判断,现场士兵几乎完全依靠前线临场决断,而不是依托后方指挥部的统一协调。
如果这个现象继续发展下去,人道主义救援很可能成为一种受制于环境的特别行动。想救人?得符合其某种作战需要;想出物资?得得到军方“信得过”的纸头文件。更戏剧的是,缅甸军方和解放军的冲突乡间弥漫,边界恐慌时时而现。车队的到来却被当成潜在威胁,这种“泛军事化”的脑子让人满脸问号。救灾是救灾,打仗是打仗,这两者此前并非无法分割。然而缅甸这次硬是给拧了一块。
有人对此事件提出了批评安全部门总要甩点“临时打擦边球”的锅,但你再看国际上规范救援的标准,明明有《日内瓦公约》和联合国的《救灾协调指南》双重保护,为什么偏偏还有人会做出反常举动?有人说是经验不到位,有人说是体制太混乱,还有人觉得地方冲突给救援镶了一个“勾心斗角”的框架。不论答案是什么,最后的结果便是冷冰冰的信任裂口。
在大白话一点,这次的枪声无疑成了缅甸国际形象的减分项。中国以往对其长期援助,2021年克钦邦地震时还曾提供数千万美元回馈“胞波情谊”。而这次,就连高挂的红十字标志都未能挽回信任。这让人不禁想到,这些裂痕能否靠善意修补——或者说,缅甸是否还愿意去修补。
有人表示,灾难虽大,但先讲人道,这是磕不掉的底线。而如果底线时常被动摇,许多国际对缅援助行动恐怕也将留下阴影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